《光明日报》刊文报道: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抢抓跨境电商机遇 加强创业人才培养
发布日期:2024-12-03 发布人 :盛炜亮 浏览量:733

12月3日,《光明日报》第4版刊发了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:抢抓跨境电商机遇 加强创业人才培养》。全文刊登如下: 

在浙江省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下 ,本着应用型、国际化 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定位,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发挥17个外语语种的专业优势,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、跨境电商等商科专业 ,顺应数字贸易产业发展需求,不断探索多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,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  ,积极助推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。

深化专业交叉融合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

学校坚持以服务区域、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己任 ,依托数字贸易等学科专业优势,致力于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强、懂经贸  、会实践的高素质外语外贸人才。目前 ,在浙江省中国轻纺城的15000多家贸易型企业中,占比80%的企业有学校毕业生任职,且大部分毕业生成为该领域企业家或企业骨干。

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,多年来 ,学校不断推进专业改革。与企业积极合作,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“育 、用、评”标准 。深化专业交叉融合 ,推进“主修+辅修”课程体系建设 。数字贸易学院成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、数字贸易、人工智能3个微专业,200余名学生参加辅修或微专业学习 。

学校践行“外语+”发展战略,探索培养交叉融合型 、应用型多语种跨境电商人才 。数字贸易学院专业中均设置大学分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 ,以及6个学分的日语、西班牙语 、法语与俄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;面向商科类多个专业及西语学院、东语学院和英语学院外语专业 ,开设跨境电商方向课程模块 ;电子商务、跨境电商专业开设商务智能专业方向,并为多个相关专业开设python程序设计、大数据分析、跨境电商数据化运营等课程,计划申报人工智能新专业 ,融合智能技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,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。

开设多语种跨境电商创业实验班

学校自2017年起 ,依托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,连续8年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大三学生,开设“3+1”跨境电商创业实验班 。开展订单式培养,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,学习为期1年,学分互认;推动政校企协同育人,引进8家合作企业,校企共建课程 ,邀请企业导师授课,实现跨境电商技能认证 ;采用专创融合,校内外结合,从教学 、实践到实战经营,融合创业项目、学科竞赛;推进个性化培养,将跨境电商企业订单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 ,设(多平台)跨境电商运营班和直播电商方向,凸显多语种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特色。目前,学校累计培养近500人 ,其中40%来自12个外语专业,毕业后在跨境电商企业就业的占65%,自主从事跨境电商创业的占20%。学校跨境电商创业实验班教学模式不仅是复合型 、应用型“双创”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,也是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案例。

打造政校企教育共同体 提高育人质效

2017年以来,学校与浙江省商务厅、绍兴市商务局、宁波市保税区等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共建“小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协同育人中心”“跨境电商综试区人才培养基地”等平台,积极打造政校企教育共同体,提高育人质效 。凭借政府政策和资源优势,先后引进阿里巴巴国际站 、亚马逊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,与电商头部企业共建“跨境电商协同育人基地班”,引入8家企业进校园,创建50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 。2019年与阿里巴巴、杭州普特共建“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” ,2022年与中国商业贸促会合作成立“RCEP数字贸易产业学院” 。政企合作先后投入千万元,建设大学生跨境电商联创基地 、专业实验室和“跨境电商直播标杆培育基地”。近3年,学校建立“校企混编”师资队伍,组织企业人员授课数十门次、1500多课时 ,共同编写教材多部 ,开发课程多门 ;3年来连续获阿里巴巴“年度跨境电商人才就业推荐优秀学院”,在校孵化跨境电商创业团队120余支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,成为省内数字贸易人才培养重要基地;每年举行阿里巴巴平台企业招聘会,建立人才输送机制。建立纺织服装数贸创新实践中心,师生团队为地方企业代运营特色产品,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。近5年,学校培养多语种跨境电商人才1500余名,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。